今年31岁的庄雅婷在北京某事业单位做行政工作,她的丈夫是程序员。庄雅婷坦言,在没认识丈夫之前,她总会把程序员和“呆板”一词联系在一起。“但我发现我老公平时挺幽默的,也很浪漫,时不时就会给我一些小惊喜。”庄雅婷说,“每种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,有的人喜欢用抽象的、概括性的词汇去描述某一类职业,把一些词汇、尤其是不好的词汇贴到某类从业者身上。”
天津某高校医学院在读博士生江笛(化名)曾在一家医院实习,看到一个病人给医生塞红包,被医生拒绝。“病人说,在他印象中很多医生都是拿了红包才会更负责地看病。这种认知就是在给医生贴标签”。
调查中,86.0%的受访者认为职业标签化现象普遍。关于一些职业被贴上标签的原因,64.7%的受访者认为是受该职业负面事件的影响,57.9%的受访者指出刻板印象不容易改变,21.5%的受访者认为这是源于对某个职业的期待。
“从业者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会让人们对该职业产生刻板印象。”在北京做图书出版工作的张静说,由于媒体曝出的月嫂虐童事件,她前段时间找月嫂时,特别在意应聘者的人品和素质。
调查显示,43.9%的受访者认为给职业贴标签不合理,30.3%的受访者觉得合理,25.9%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。
“给职业贴负面标签会让相关从业者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尊重。”在安徽某警校读书的薛鹏(化名)发现,有些人看到城管执法过程中和商贩发生冲突的消息,往往还没弄清真相就怀疑城管暴力执法。
给职业贴负面标签会造成哪些影响?调查中,59.1%的受访者觉得会增加外界对某个职业的不信任感,52.0%的受访者认为会打击从业者的信心,其他还有:固化人们对某些职业的认知(50.9%),造成某些职业群体被区别对待(39.0%),以及不能理性看待和某些职业相关的事件(28.0%)等。
“任由一个职业的标签化程度加深,可能产生不好的影响。”江迪举例说,“比如给医护人员贴上负面标签,会让患者对医护人员更加不信任。这种不信任也会作用到医护人员身上,最终可能导致两个群体的互信程度降低。”
调查中,关于淡化职业负面标签,67.5%的受访者建议从业者提高职业素养,57.1%的受访者建议完善各行各业的职业规范,55.5%的受访者建议人们全面理性地认知不同职业,避免先入为主,35.5%的受访者建议媒体客观报道,建立良性的舆论环境。
“如果某个职业的负面事件少,它就不容易给别人留下负面印象。”张静说,相关从业者应该遵守职业道德,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逾越底线。
最新评论
不不不,程序员并不呆板
赞
以偏概全了,我觉得这和每个人的性格,原始家庭成长有关系,比如我走出去人家都觉的我适合做销售。
赞
你说程序员加班多我信,呆板我就是个例外。
赞
不过就是没什么时间出去浪,我们的工作主要就是坐着,安逸。
赞
其实这就是传说中的大智若愚^_^
赞
就凭程序员的智商,呆板?怎么可能?
赞
赞
过度标签化
赞
只有加班多是真的,别的我并不觉得。
赞
呆板的只是个例啊,太以偏概全了。
赞
程序猿不是呆板是单纯
1 赞
嘿嘿嘿。
赞